近日,興業銀行發布公告稱,將于11月15日后對尚未結清的賬戶貴金屬、賬戶外匯客戶持倉集中平倉、集中解約。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為控制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權益,已有多家銀行通過上調產品風險等級、上調交易起點金額等方式收緊賬戶貴金屬、賬戶外匯業務。業內人士提醒,貴金屬和外匯業務風險較高,在投資貴金屬和外匯方面,投資者要充分考慮到各種風險因素及極端情況,不要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分析:
為防范市場風險和機構市場聲譽風險
事實上,今年以來,興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對貴金屬、外匯等業務進行調整,調整方式包括上調貴金屬、外匯業務交易起點數量(金額),下調單筆交易上限和單一客戶持倉限額;上調產品風險等級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要求等。
記者關注到,有銀行將賬戶外匯產品的風險級別設置為第5級(R5),與此同時,該類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要求調整為進取型(C5)。有銀行理財人士表示,該等級意味著風險因素可能對本金造成重大損失,最壞情況下可能導致失去全部投資本金并出現額外虧損,產品適合度評估結果為“適合”的個人客戶,才可申請開辦外匯買賣交易。
控制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權益,成為多家銀行進行此番調整的主要原因,有銀行表示未來或將進一步從嚴限制賬戶貴金屬及雙向交易業務,包括暫停新開倉等措施。
某金融分析師表示,近期部分銀行收緊貴金屬業務主要是為了防范潛在風險。一方面是防范市場風險。目前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各國政策分化,通脹和美聯儲政策前景不確定性繼續困擾市場,波動偏劇烈。另一方面也是防范機構市場聲譽風險。部分銀行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對相關業務進行調整,也有助于降低潛在投資業務糾紛和市場聲譽風險。
提醒:
投資者不要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強調,在前期發生風險的金融衍生品案例中,有大量個人投資者參與投資。從成熟金融市場看,參與金融衍生品投資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非常不適合個人投資理財。原因在于,受不可控制甚至不可預測的多種因素影響,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很大,對投資者的專業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
“貴金屬和外匯業務風險較高,受國際經濟波動、地緣政治影響較大,過去銀行在貴金屬和外匯業務方面設置的門檻偏低、風險評級也偏低,導致部分風險承受能力偏弱的投資者購買了超出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提到,銀行收緊貴金屬和外匯業務主要是為了規避風險,一方面是從審慎經營角度出發,另一方面是為了迎合監管要求。
劉銀平提醒,在投資貴金屬和外匯方面,投資者要充分考慮到各種風險因素及極端情況,不要購買超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記者王楚涵)